万亿冰雪产业“全面开花” | “冷资源”为建筑建设注入“热动力”

2024-11-14 14:10

pexels-photo-904463.jpeg

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,中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,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成为现实,冰雪产业规模接近万亿元。冰雪建筑及基础设施作为冰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。

冰雪产业发展现状

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(2023)》显示,在全国冰雪场地数量方面,2023年,国内冰雪场馆数量继续增长,全国共有各类冰雪运动场地2847个,其中,滑冰场地1912个,滑雪场地935个。相比2022年,2023年冰雪运动场地数量增长了16.11%,其中,滑雪场地增长6.74%,滑冰场地增长21.32%。

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彭福伟在6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,冰雪场地设施是开展冰雪运动最基础的保障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推动下,我国的冰雪场地设施建设保持了较快增长。但由于我国冰雪经济起步相对较晚,在场地设施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,高质量的冰雪场地不多,户外运动营地建设相对滞后,服务中心、连接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还不完善。彭福伟进一步表示,为推动补齐冰雪场地设施短板,“十四五”以来,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,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,支持提升冰雪运动配套公共服务水平。

同时,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,我国冰雪产业的初级形态还比较明显,相比发达国家而言,我国人均冰雪场地设施相对不足。CTR央视市场研究总经理虞坚近期也表示,对标发达国家,中国的冰雪经济应该还处于起步阶段,产业发展仍不健全,群众基础也比较薄弱,此次国常会的政策支持将有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培育,并拉动相关行业和区域的发展。

各地冰雪产业“百花齐放”

随着冰雪场地设施建设提速,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动建设具备国际水准的冰雪场地设施,为打造国际冰雪消费目的地提供场馆保障。

多地支持冰雪项目发展,利用政策引导激励冰雪运动、冰雪设施等全产业链发展。黑龙江对年度新增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(不含土地价款)的固定资产投资入统项目(包括新建、改扩建项目),按投资入统完成额10%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补贴。辽宁在2023—2024年冰雪季,全省冰雪项目达到110个,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,投资规模5.7亿元,并设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辽宁产业投资基金,截至3月末,已出资设立可投资冰雪产业并处于投资期的投资基金共6只,实缴规模29亿元。

今年年初兴起的“尔滨”热也助力国内“冰雪热”不断升温,加快了“北冰南拓”步伐,南方地区冰雪消费也日渐增长。今年8月,武汉市区最大雪场湖北文旅·武汉冰雪中心迎来开放;9月,武汉甘露山文创城投入运营,它是华中地区首座大型冰雪主题文创城。上海9月初,拥有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的耀雪冰雪世界开业,成为上海文旅新地标,也逐渐成为赛事、训练的举办场地。在建的深圳前海·华发冰雪世界是大湾区首个国际赛级的冰雪场地,也是我国冰雪项目“从北方走到南方、从冬季走向四季”的重要实践。

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展望

冰雪建筑作为冰雪产业的重要物质载体,冰雪建筑可持续发展是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就如何通过提升冰雪建筑魅力,促进冰雪产业发展表示,在开发冰雪项目、设计冰雪建筑时,要做好人工与自然的融合。例如中国的东北、新疆等地区省份,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、丰富的冰雪资源,应利用好当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,不能轻易破坏自然的美感,要让人们在运动和嬉戏中也能观赏自然美景,提升精神感受。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,李兴钢以其为例说,延庆赛区更像一幅可让人们实地体验的大型“山水图卷”,在真正的自然山林中建造,让诗意再现于大众冰雪运动和休闲活动的体验之中。

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罗鹏等相关专家也曾表示,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革,建筑行业进入新的阶段,建筑创作不能只局限于对设计理论方面的探究,建筑与社会的综合关联关系需要技术与艺术的共同推动,建筑的可持续创新也需要技术逻辑与艺术表达的协同构建。